北京9月27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27日在北京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该院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专项最新完成的《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基于地球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研究,推进落实联合国2030议程,助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
这份最新出炉的《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也在联合国总部正举行的联合国大会上发布,彰显出中科院服务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监测、分析和评估工作的高质量科技支撑能力,同时也为中国科学家参与和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落实与合作共享提供了全新平台。
中科院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专项负责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技术促进机制10人专家组成员郭华东院士介绍说,推动落实2030议程是联合国2015-2030年的核心工作之一,而地球大数据是深度认知地球和科学发现的新引擎,在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可发挥重大作用。中科院《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立足于支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采用多源数据采集、云计算分析、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等技术方法,系统分析评估典型案例,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目标空间评估指标体系,动态评估相关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全球、区域、国别和地区尺度进展提供了新的科技支撑。
中科院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专项团队部分代表在发布会上合影。 孙自法 摄他指出,中科院地球大数报告聚焦零饥饿、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可持续城市和社区、水下生物、陆地生物等特定目标,遴选多个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研究,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重大问题提供了更可靠的数据依据和新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其所呈现的数据分析成果,既可以为中国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提供可持续发展目标监测评估服务,也可为解决更多全球性与地区性问题提供中国方案。
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院士在发布会上表示,面对2030议程在全球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组织和企业参与其中,一起为推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进程做出努力。中科院《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的发布表明,“中国用实际行动走在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全球进程的前列,以科技创新作为支撑,面对可持续发展这个人类共同的宏大使命所提出的新需求和新挑战做出贡献”。他希望中科院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专项继续开展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研究工作,定期出版《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并通过院内外、国内外合作,加强相关研究成果的集成,为联合国2030议程做出更大贡献。
中科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于2018年初正式启动实施,执行期5年,其目标是建成国际地球大数据科学中心。该专项由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牵头,研发队伍由来自中外多学科领域129家科研单位1200余名研究人员组成,学科领域涵盖高性能计算、大数据技术、遥感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生物科学、生态环境科学等,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融合优势,致力于为“一带一路”、美丽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等中外重大战略提供科技支撑和决策支持。(完)